本文转自:人民网-广西频道
人民网“行进中国”广西调研采访团
暑假来临,广西桂林市进入旅游旺季,阳朔县龙村岩邦户外营地迎来客流高峰期。午后热烈的阳光没有劝退络绎不绝的游客,山下,木屋搭建的接待大厅里,10多个游客排队上山;山上,最热门的攀爬线路正承载着20名“探险者”。
“大家先等一等,岩壁‘堵车’了。”说话的人是阿牧,岩邦户外营地的教练,他一边给8岁的游客小叶子穿好安全装备,一边安抚着询问进程的客人。
岩壁“堵车”中。人民网 雷琦竣摄
固定身上的安全带,戴好头盔,拿起吊在小朋友腰间的双重保险扣,阿牧耐心讲解道:“这两个锁扣需要全程扣紧安全钢丝,而且不要扣在同一条绳上。”
小叶子一家从深圳慕名而来,准备游玩的项目叫“飞拉达”。小姨带着两个孩子开启“勇敢者的游戏”,妈妈丘女士在山下记录成长瞬间。“希望孩子通过野外探索增长胆识,以后面对生活的困难时更坚韧。”丘女士说。
小叶子走过空中钢丝、独木桥、天梯、溜索,在蓝天白云、连绵青山的见证下,“飞跃”树林、田野、河流,完成了“丛林穿越”。
“好新奇!”回到地面,小叶子兴奋地告诉记者,虽然绳子的晃动会让她有些害怕,但只要专注脚下的步伐就会忘记恐惧,站在高处看到的风景也更漂亮。
“飞拉达”项目设施。人民网 雷琦竣摄
“飞拉达”译自意大利语,意为岩壁探险或者铁道式攀岩,在山体岩壁上建设由钢扶手、脚踏、钢缆等构成的攀登径道,让不具备攀岩能力的人也能攀上陡峭的岩壁。
这项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户外运动,近两年随着各路达人的推荐,在国内年轻群体中掀起风潮,阳朔在其中赫赫有名。
“很多人不知道,阳朔是国内外攀岩爱好者心里的‘圣地’。这里不仅是国内自然攀岩运动的发源地,还在去年制定了自然攀岩场地国家标准。‘飞拉达’的引进,进一步拓宽了小众项目的受众人群,吸引了更多没有攀岩基础的人到阳朔体验。”阳朔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为什么是阳朔?答案在山水之间。
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密集分布的峰林、蜿蜒清秀的河流、鬼斧神工的地下溶洞,构成“千峰环野绕,一水抱城流”的立体画卷,一步一景,千姿百态。
与过去不同的是,如今的阳朔不止是旅游目的地,还是户外运动目的地。
阳朔龙村风光。人民网 雷琦竣摄
目前,阳朔拥有开放岩场60多个,攀岩线路1200多条,每年接待国内外的攀岩爱好者和游客达10余万人次。
阿牧就是为此而来。30岁出头的他曾在一线城市深耕,如今却选择旅居阳朔,一边攀岩,一边在户外营地工作。他享受在喀斯特地貌一次次挑战自我的过程,每开拓一条新路线,都需要反复练习,经历许多力竭的时刻,可攀登成功时,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无可比拟。“攀岩能让我抵达心流,拥有目标。阳朔景美、空气好,我的心情也好了很多。”阿牧说。
像阿牧这样在户外运动中找到精神栖息地的人还有很多。打开社交媒体,多的是背上装备说走就走的用户,在周末和假期更乐意享受徒步、骑行、攀岩、探洞、漂流。
“过去的传统观光游已经进入‘瓶颈期’,大力发展户外运动,丰富旅游产品类型、业态和场景,是桂林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。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个性化消费,各类新潮的户外运动契合了其诉求,提供新体验、新视角、新场景,满足放松、治愈等情绪价值。”桂林旅游学院户外运动学院院长、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小林表示。
这也是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奋进突破的思路。《2025年桂林市“文旅焕新”工作方案》提出,要提升桂林“国际化、年轻态”城市新形象。由此,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、新业态,成为提升桂林吸引力的关键。
桂林丹霞·八角寨旅游景区在山体设置了“悬崖咖啡”屋。人民网 雷琦竣摄
在“桂林经典”丹霞·八角寨旅游景区,“上古海螺”拔地而起的奇观足够震撼,星空露营、山体电影、荒野KTV、悬崖咖啡也必不可少,游客爬完山还能贴着自然的白噪音留宿一晚。
游客拍摄“丁达尔光”。人民网记者 覃心摄
永福县金钟山“天窗”是“新晋打卡点”,数不清的年轻人在溶洞中等一道“丁达尔光”,只为拍出“人生照片”,如今景区也要探索如何与地下运动相结合,增强体验感,玩出新花样。
“面对年轻的消费需求,桂林文旅体产业拥有绝佳的资源禀赋优势。”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专任教师、博士吴琳分析,将山水“流量”转化为年轻客群的“留量”,吸引年轻客群,需要积极推动产品的年轻化转型,强化“可玩性”,制造“记忆点”,提高“出片率”。同时,加强对服务与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。
向新而生的桂林,努力朝着“好看又好玩”的道路前行,推动文旅产业出新、出圈、出彩。(覃心、雷琦竣、梁章晖、朱晓玲、何宁、韦欢)
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